十五年过去,没人能离开甲骨文
作者 | 耿宸斐
编辑 | 宋婉心
2021年6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公布了一则价值1.45亿元的采购成交公告,值得注意的是,投标人和中标人都只有一家,甲骨文。
“当前多个核心生产系统使用Oracle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和处理,无法替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公告中显得颇为无奈。
在推行数据库国产化多年后,甲骨文在中国的影响依然未被剔除。
一众科技股中,甲骨文的存在感并不算高,但其股价表现却并不低调。今年以来,甲骨文的股价已累计上涨近70%,涨幅超越微软、谷歌,成为仅次于英伟达的大型科技股。若将时间线进一步拉长,可以发现,甲骨文股价已达到其历史最高点。
图:甲骨文上市以来股价变化;图片来源:Wind
Melius Research分析师写道:“对于一家成长速度将超过赛富时和Adobe的公司,我们很难不给出25倍的估值。”
谁在推动甲骨文暴涨?
甲骨文发家于关系数据库。
数据库是一种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的软件产品,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大型的数据仓库,与操作系统、中间件并称为软件的三大件。数据库的技术难点在于如何在海量数据下实现高效的存储和快速检索。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互联网公司对数据库的需求激增,甲骨文迅速崛起并发展壮大。巅峰时期,甲骨文在数据库市场的份额甚至超过了IBM和微软的总和。
不过,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以云数据中心取代传统数据中心。这一变化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传统服务器的更换频率逐渐降低,冲击了甲骨文的服务器业务;二是云计算对非结构化数据库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甲骨文以结构化数据库为核心的业务模式造成打击。
在这一背景下,这家老牌IT巨头踏上了云转型之路,通过收购、裁员、调整组织框架等一系列措施追赶竞争对手。
甲骨文将其内部部署应用程序转变为基于云的服务,同时通过增加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和医疗IT管理等服务,逐步扩展其云生态系统。此外,甲骨文还推出了自有云平台——甲骨文云基础设施(OCI)。
根据此前公布的2025财年第一季度业绩,甲骨文云业务收入56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22亿美元来自云基建营收,同比增长45%。
甲骨文首席执行官卡兹在声明中说:“随着云服务成为甲骨文最大的业务,我们的营业收入和每股收益都在加速增长。”
一季度,甲骨文营收同比增长6.86%,达到133.07亿美元; 在Non-GAAP会计准则下,运营利润同比增长14%至57亿美元; 每股收益为1.39美元,高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1.33美元。
与此同时,甲骨文的强劲预期也让市场为之一振。
卡兹表示,受人工智能工作负载强劲需求的推动,预计截至2025年5月的当前财年,甲骨文的收入增长将达到两位数。此外,她还透露,甲骨文的云基础设施部门本财年预计将增长50%以上。
财报显示,甲骨文的剩余履约义务(RPO)达到990亿美元,创下公司历史新高,远超市场预期的739亿美元。卡兹进一步指出,预计未来12个月内大约38%的RPO将确认收入。
虽然甲骨文曾错失了云计算转型的先机,但这或许也让它因祸得福。
《华尔街日报》指出,甲骨文的162个数据中心中,有许多都是近年来新建的,旨在开发人工智能模型。相比那些较早建设的数据中心,甲骨文的新数据中心更加适应当前AI发展需求,这使它在竞争中具备优势。
“甲骨文是唯一一家能够提供从云基础设施到云平台,再到企业级云应用程序的完整技术栈的超大规模供应商。”投资机构Guggenheim的John DiFucci直言。
同时,甲骨文并没有开发自己的大型人工智能模型来与潜在客户竞争,也让其被视作中立且不具威胁性的参与者,进而帮助其将竞争对手转化为合作伙伴。
今年9月,甲骨文宣布与竞争对手亚马逊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推进其多云战略。在此之前,甲骨文已经与OpenAI、微软和谷歌等达成合作,通过扩展其云基础设施来吸引更多客户,进一步扩大其业务覆盖面。
财报电话会议上,甲骨文老板埃里森告诉分析师,客户最近签署了购买超过20亿美元容量的合同,涉及甲骨文“二代云”产品。
“去O”15年,国产数据库赚到钱了吗?
过去许多年间,中国的商用数据系统大多都使用着“IOE”的架构。
所谓“IOE”,是指IBM的小型机+Oracle的数据库+EMC的存储,“IOE”的架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
作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世界软件巨头,甲骨文在上世纪80年代就把数据库产品卖到了大陆。
当时恰逢中国金融、电信等领域国企信息化的浪潮。但由于金融、电信等业务往往对系统稳定的要求极高,且在一些关键服务上,国产数据库和海外软件无法互通,海外产品也由此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
甲骨文、IBM和微软顺势拿下了大批政府、金融、能源、电力等关键部门的数据库订单。根据IDC的调研,甲骨文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在2008年达到顶峰,接近50%。
2009年,阿里率先喊出“去IOE”的口号。
彼时,随着阿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张,传统的IOE已经无法满足电商以及其他业务的需求,且IOE的维护成本很高。以甲骨文为例,除了购买软件时按服务器数量支付一次性费用,每年还有约22%的技术服务费。
因此,阿里选择以PC服务器取代小型机、以自研数据库OceanBase代替甲骨文的数据库、以阿里云接替EMC的存储。
2013年5月17日,阿里的最后一台IBM小型机在支付宝下线。2个月后,淘宝广告系统使用的甲骨文数据库下线,这也是整个淘宝的最后一个甲骨文数据库。
阿里的“去IOE”让市场和企业看到了样本,加之“棱镜”事件为全球信息安全敲响警钟,“去IOE”也逐渐演变为行业共识,股市上甚至还出现了“去IOE”概念股。
除了阿里,背靠产学研路线的人大金仓、达梦数据库、南大通用、神州通用,以及腾讯、百度、华为等互联网和IT巨头都纷纷参与到国产数据库的开发当中。此外,还有一批新兴数据库趁势而起,如PingCAP的通用数据库TiDB。
但在“去IOE”15年后,国产数据库依然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问题。
2022年9月国资委79号文件要求,截止到2027年“2+8+N”党政与八大行业完成100%国产替代,其中也包括数据库的国产化。
从替换成果来看,根据第一新声调研,目前党政领域的数据库国产替代率达到80%,已经基本处于替换的尾声阶段。但由于八大行业的整体替换率不高,金融行业非核心系统处于40%左右,能源行业不足15%,医疗、制造、教育等多个行业不足5%。
图:国产数据库在各行业的应用情况;图片来源:第一新声
“技术上的差距依然存在,而且没办法完全忽视迁移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有业内人士告诉36氪。
此外,国产数据库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依然严重,市面上的数据库产品大多为关系型数据库。叠加近几年市场放缓的背景,国产数据库厂商经营压力也明显加大。国产数据库在内核方面仍欠火候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以关系型数据库为例,据中国信通院统计,国内关系型数据库产品中多数是基于MySQL和PostgreSQL二次开发而来。
华为云数据库业务CTO苏光牛曾在一次访谈中预测,随着市场的自然淘汰,未来三至五年内,国内的数据库厂商可能会减少至约10家,其中既包括云服务提供商,也有独立的数据库厂商。
诚然,国产数据库行业正在经历洗牌。墨天轮数据显示,2023年10月共有286个数据库参与排行,但到2024年10月,参与排行的数据库数量已经减少至225个。
从几家已上市数据库公司的财报中也不难看出,这笔烧钱的生意并不好做。
海量数据2024 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93.5%至2.04亿,但亏损却高达2412万。
在新三板上市的优炫软件,2024年上半年营收为1.2亿,同比下降34.8%;亏损8844万,同比增加67.54%。
突围的路,从来不好走。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